今天是 2022年農曆初十, 邀請到一位設計師做訪談, 對於我別有意義,
因為, 係平台訪問第一位男性設計師, 而且份量十足!
On Your Mark 設計實驗室 創作總監及品牌顧問
香港設計師協會 會員 (MHKDA)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學院講師及助理課程主任
倫敦藝術大學 設計管理文學碩士 課程統籌主任
倫敦藝術大學香港校友會 主席
2009 & 2016 40-UNDER-40 亞洲四十驕子
這一篇就先讓大家認識一下 Leo Chan, 再篇會帶給大家更多關於設計方面成就.
非常感謝 Leo Chan 抽空出席接受訪問!
'設計師 x 跨界 x 聯乘' - 完美的演譯
Leo Chan, 2000年正式踏入設計圈, 到今天轉眼已20多年頭.
陳Sir 是一名 Graphic Designer , 從 Graphic design 轉做 Branding, 再轉做講師, 以平面設計殺入時裝界再轉向教育界, 可以講一次又一次完美演譯 ‘設計師 x 跨界 x 聯乘’
Leo Chan 給我印象外表時尚, 談吐親民真誠, 思路整整有條不亂, 訪談時間互動十足, 可以話在他身上, 完全找不到辦學者踪影. 這個可能與他曾於英國修讀設計有關, 不過我就未想找出証明, 留一點思想空間, 亦未為不可.
尤記得當天見到Leo Chan, 稱呼其陳Sir, 他反饋妙語: ‘我上課叫同學們, 唔好稱呼我陳Sir, 因為我唔會問大家取身份証 …’
當日就是給 Leo 這樣一段開場白, 為我倆帶來了一次輕鬆且美妙互動訪談.
Designer Talk
中國人一句俗語: 三歲定八十, 似乎幾貼切去形容 Leo 設計路
Dan: 資料顯示, 陳Sir 曾經跟不同時裝品牌集團合作, 有 I.T / Uniqlo , 我想問一下, 當年應該有時裝設計課程, 但咩原因, 當年選擇修讀 Graphic Designer, 反而唔係 Fashion Design, 可以分享一下?
Leo: 不如我這樣開始, 我個人非常喜歡畫畫, 我幼兒班時期已經係盧峰畫廊學習畫畫, 所以我學習背景肯定係從藝術開始,
我記得有一次跟媽媽乘坐巴士經過紅磡海底隧道, 見到一座紅磚場建築物, 就問媽媽呢橦係咩? 媽媽回應’表哥係裡面讀手錶設計, 我再問咁手錶設計係讀的咩, 媽媽就回應’都係畫畫之類, 雖然當時未能分辨畫畫和設計, 但其實我好早已經對將來學習之路有一個計劃, 就係完成中學下一步就係進入這橦紅磚場物體再繼續進修.
(後來我知道爸爸媽媽雖然都喜歡畫畫但就唔係專業類, 當時都唔算太了解何為設計)
根據 Leo 個人表述, ‘Lo Fung Art Gallery 盧峰畫廊’ 屬於香港一個經典, 曾創下健力仕大全佳績. 他喜歡畫畫, 從幼兒班已進入盧峰畫廊學習直至會考班為止, 是屬於大弟子一輩.
是奇兵突出? 還是態度取勝?
Leo: 另外, 我想分享一下當年去理工學院 Interview Diploma 一段有趣經歷, 記得當時 Interview 我除左 Profolio, 亦準備一些個人 Design 設計作品, 我的作品全部 A2 Size 真係好大, 去到 Interiew , 我以為係一個一個排隊做 Presentation, 點知當日學院係準備一個房間, 裡面每位申請人都分配一個攤位, 學院要求每位申請人自行將作品佈置, 然後離開房間, 再等候獨個入去做Presentation, 我記得當時我將作品佈置完成, 跟住再望下其他人攤位, 雖不知其他人準備模型/立體各式各樣好誇張, 相比我淨係一的平面作品, 當時心想不妙, 情急下即刻睇下袋裡面有乜? 我記得裡面有一支紅色一支籃色 Mark pen, 但又唔知點解有一張 A4 size 複印身份証副本係裡面, 想下想下, 心想不如把心一橫誇張的, 就用 mark pen 直接係身份証副本上畫圖標註 ‘請記住這個人, 將來一定係一位偉大設計師’, 然後釘係攤位上面.
我好記得當時到我, 其中一個 Interviewer 係 Head of Programme of diploma, ‘Franics Fung’, 佢一開始並唔係問我點解選修設計之類問題, 而係問我點解釘張身份証副本係到, 當時我心想我當然唔會話佢知真相, 腦海裡面不停轉我應該點回應, 因為我認為答案可能好影響我能否被取錄, 所以我答案係:
一句 “因為我覺得我可以”
當時見到他們兩個 Tutor 一齊微微點頭, 跟住就繼續Interview, 分享一下點解讀設計, 介紹一下設計作品, 之後當然順利被取錄, 事後我深信被取錄最大原因應該係我展現出 Ambition & Confidence. 如果你問我點解? 因為當時入理工學院競爭非常大, 我認為透過作品被取錄佔比率唔會太大, 因為畫畫技巧好當時大有人在, 就以體藝學生, 他們畫畫技巧不俗, 如果以這個為主要取錄標準, 全香港咁多學生根本沒可能全收, 所以我認為對於我當時能夠適時展現出對修讀設計態度係取錄重要一環.
或許如此, 也應如此
(我並不知道 Leo Chan 當年修讀設計是否達到狂熱地步, 但充滿熱誠應該錯不了, 何解?
因為好少學生係學校有自己工作間, 而 Leo Chan, 就係其中一位...)
Leo: 我記得當年我修讀 Diploma 期間, 我係Workshop 裡面有自己工作間 Booth, 當時學院係允許, 部份原因係因為我有幫香港天主教區做義工, 當時教區需要好多宣傳品, 所以如果有一個類似辦工室做設計工作會方便好多. 還有是記得當時一些長輩寄語, 如果你能夠放下功利, 夠仗義, 將來你一定有得著, 所以當時一些朋友請求協助, 如開店或一些諸如宣傳品之類, 雖然沒有分文, 我亦樂於協助. 正因為我經常留守辦工, Workshop 經常會有Tutor 路過見到我, 所以當年Diploma Year 2 快修畢期間, 準備原校升讀Degree 之際, 一位 Tutor 一天經過跟我表示, 一間好出名 UK Central St Martin 將會來香港招生, 你會唔會想試下? 事後今天當然表示了當年我並沒有錯過這個機會.
2009 及 2016 年兩度被 Perspective 透視雜誌選為「亞洲四十驕子」年輕設計師之一。
Dan: 40-UNDER-40 亞洲四十驕子,這名堂相當耀眼, 能夠 2009 & 2016 年 分別2年取得認同 , 究竟當年 On Your Mark Design Laboratory (OYM) 制造左的乜, 可以分享一下嗎?
Leo: 2009 屬於 OYM 個人, 因為 OYM 定義實驗性, 講究物料等等, 研究平面設計應該如何能夠與人產生互動, 所以多數獎項都係著重好玩互動. 2016 屬於 Design Education 教育方面獎項.
而以我所知, 兩次都係由別人提名, 以我所知, 2009年由 洪強博士提名
OYM 只不過是 Hong Kong PolyU 一個 Project ???
On Your Mark (OYM) 網站資料顯示, OYM 係 17年前創立, 不過當時Leo正於修讀音樂期間, 但又擔任時裝品牌 Bodyamr | Art Director,..
Dan: 當時點解有呢個想法?
Leo: On Your Mark 2004 年英國創立, 2007年回歸香港後正式申請成為商業公司, On Your Mark 呢個名字其實可以追溯到我當年理工大學讀 Diploma 時代, 當年有一個課堂要求我們成立一間公司, 大家可以選擇開時裝公司, 產品設計公司亦可. 當時算係 Group Project, 我跟幾位男同學組成一起.
Dan: 其實 OYM 當年想做的乜?
Leo: 當年我們都熱愛模型/手槍之類玩意, 忽發其想不如開一間產品設計公司, 專門幫特務設計武器, 當年公司英文名已經係 On Your Mark, 中文名係 (重點設計), 意思係產品設計, 係經已考慮到不同環境, 為突發情況而準備好. ‘Mark’亦表達了我們設計師係針對客戶們重點要求. 亦希望客戶反向能夠清晰自己重點要求.
OYM 竟然是實驗室
Dan: 好多設計師用 Studio, 不過 OYM 有的特別用 Laboratory, 好似唔太商業,係咪有咩意思?
Leo: 其實 OYM 定義實驗性高一點, 我們希望將每一個 Project 當成一個實驗去做, 通過每一次實驗, 於特定時間裡面, 去了解
人與人之間互動
物料上可能性
設計 x 物料 x 人, 彼此間能夠產生什麼可能性
從而到最後看如何能夠設計出最好最理想產品! 然而每完成一次Project, 總結經驗都會帶去下一個 Project 變成案例做參考, 期望係一個比一個進步.
Dan: 隨著時間變化, OYM 現時又有冇改變?
Leo: 好大改變, 從當初英國我一個人開始, 到回歸香港演變為最高峰時期八個人, 到今天因為疫情社會事件基本上剩下兩人, 雖然人數少了, 不過現時採取策略就更見靈活, 我們會評估 Project 需要, 與不同團隊合作. 不過模式改變使我領悟和學懂更多管理上知識和技巧.
OYM 成長是幸運,還是理所當然
Dan: 有一條創業問題, 有好多設計師都有興趣, 因為創立一間公司, 好多人認同能捱到頭三年, 已算係成功, 而 OYM 由創立到今天已經17年多, 肯定係成功之列, 可否分享頭3年是如何渡過這一考驗? 當時自己負責崗位?
Leo: 其實當時以 Freelance 形式運作, 做 Graphic Design 會涉及印刷, 需要好多紙品材料供應, 當時英國有一些紙行, 如果當時你以個人名義索取樣品根本不可能, 所以就心想不如開一間公司, 以公司名義索取, 當時就以 On Your Mark 作為公司名常試索取, 又好順利咁成功取得樣品, 當時就知道’公司’重要性, 回歸香港之後當初因為資金問題就思考Office問題, 好幸運係九龍塘找到一個 Inno Center, 當年有一個 2年制 Program 主要陪肓和支持一的創意公司發展, 首年免租,購置器材如電腦傢俱之類提供半價, 又提供如設計師協會等等都有會籍優惠. 所以常試Interview 更成功進註順利開始營運, 當年係 Inno Center 認識 Hong Kong Design Center, 都會有 Promote 我們這些年輕設計師, 後來 Leo Chan / On Your Mark 逐漸曝光, 多人認識, 所以On Your Mark 都算順利.
重點 X 玩味 X 互動
Dan: 對於 OYM 這17年時間, 有冇一的好難忘項目 或 趣事可以同大家分享?
Leo: 好難, 不過可以分享一下一個幾有趣 Project, 呢個屬於一間網購公司’郵寄包裝設計’, 產品係T-shirt, 首先客人本身著重產品環保和可持續性, 我地重點想法係新包裝如何能配合客人主題, 最後我們成功將郵寄包裝最後能演化成衣架, 讓客戶收到產品之後亦成功讓客戶保留包裝物料循環再用.
Project Noti D.I.Y. Hanger Packaging
Award Received
Italy A' Design Awards 2017-2017 / (Packaging Design - Gold)
HKDC Design For Asia Awards 2013 / (Packaging Design - Silver)
Green Dot Design Awards 2013 / (Packaging Design)
教育新思維
現時身兼多個教育團體策劃和講師, 又曾於香港和外國修讀, 對於不同國家和不一樣課程.
我理解, 要修讀設計, 可以從學院或Workshop修讀
Dan: 現時由你策劃課程, 有冇咩理念, 跟傳統課程相比, 有咩特別之處?
可以分享一下?
Leo: 紅褲仔和學院派, 紅褲仔屬於實戰派, 學院派理論偏重, 所以我作為 Programe Leader, 現時會請一的紅褲仔出身, 後來再修讀學位, 這類擁有學位又有豐富實戰經驗人仕做教學人員. 正因為這些人仕擁有實際經驗, 能夠給學生們解答甚至解決一些傳統理論於實際工作環境當中, 理論與實戰互補以應付客戶需求.
近年多左好多人關注本土設計, 作為一位資深設計師,
Leo 究竟如何回應?
Dan: 你認為香港做設計有冇前景?
Leo: 我覺得設計行業委縮當中, 因為好多人未能體會到設計價值, 所以好多商家見到其中一的好成功案例, 大家心想倒不如照樣複製, 因為只著重盈利, 唔會給設計師機會, 所以我會用一個 ‘Designpreneur’, 就等同 Entrepreneur一樣, 我們要找尋設計以外其它價值, 思考設計如何能成為一個企業.設計應包含客戶
未想到 ... 他認為泰國發展設計事業最成功...
Dan: 你認為那一個國家, 發展設計最成功? 何解?
Leo: Thailand 泰國, 因為成熟如日本就不用提, 如著重發展, 這十年泰國發展設計做得非常成功, 泰國不同設計中心機構等正不斷透過設計, 去展現泰國不同文化和生活價值, 繼而讓國民整體意識水平不斷提高. 這一點我們可以常試繼續留意.
Dan: 現時, 香港設計, 你覺得欠缺的咩? 身為設計師, 應該注意乜?
Leo: 欠一個年輕設計師發展平台, 以往香港環境做設計師只要你贏取獎項就可以發展不錯, 但現時似乎政府或商界都覺支持不足, 個人希望各界能關注並給予支持. 又或舉辦多一些前輩設計師分享會, 讓更多同學能打破隔漠了解更多. 更甚是政府如能舉辦一些活動讓年輕設計師能展出作品機會, 而不是只有透過比賽去展現.
Dan: 美術總監 | 品牌策劃 | 平面設計 | 教育策劃 | 講師, 自己最喜歡是那一樣? 點解?
Leo: 現時最鐘意作為’自由創作人’, 自由意義正正因為唔需要被限制, 設計任何都可以盡情發揮
感謝媽媽 ; 感謝 Dr Grace Lau
Dan: 如果要多謝2位人仕, 你選擇?
Leo: 真係好難...
第一位一定係我媽媽, 好多謝佢多年來對我支持, 多謝佢容許我讀設計, 支持我到外國進修, 回歸以後容許我創業, 沒強迫我找一份穩定工作.
第二位係我前上司香港設計總會 Dr. Grace Lau, 好多謝佢多年支持, 回想當初回歸香港Interview 入 '香港設計師協會 HKDA' , Dr Grace Lau 係Board 其中一位, 係佢批核我入會, 另外我係 PolyU 教學2年期間, 係佢三顧草蘆邀請我去城市大學任教, 當時因為有言在先我必須完成PolyU 2年任期. 之後有機會去 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任教, 還有是她帶同我參與不同活動, 使我了解和認識到更多設計以外知識, 對於彼此, 我們亦師亦友.
[後續再篇]
コメント